我们是谁

职业健康与安全

1、目的

公司致力于确保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保护员工免受工作相关伤害和疾病的影响,并持续改进职业健康与安全绩效,符合ISO 45001:2018标准的要求。

2、范围

本政策适用于公司的所有员工、合同工、临时工以及在公司场地工作的任何个人。

3、承诺

公示承诺:

  • 制定和实施符合ISO 45001:2018标准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 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确保健康与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
  • 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所有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法规;
  • 促进员工的参与和沟通,确保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 向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履行相关责任。

4、职责

4.1、高级管理层

  • 承担领导责任,确保职业健康与安全政策的实施和维护;
  • 制定公司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目标和计划,并定期审查和更新;
  • 分配足够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技术支持,以支持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
  • 建立并维护有效的沟通机制,以确保所有员工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政策的理解和遵守;
  •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职业健康与安全活动,并认可和奖励相关成就;
  • 审查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绩效,并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4.2、员工

  • 遵守公司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政策、程序和规定,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 及时报告任何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和隐患,以及个人受伤或疾病的情况;
  • 参与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安全活动;
  •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PPE),并正确使用、保管和维护相关装备;
  • 遵循公司的安全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5、机器安全

5.1、安全设施

  • 进入车间必须穿劳保鞋,严禁穿高跟鞋、裙子、短裤、拖鞋,上岗操作前必须按相关岗位标准穿戴齐全劳保用品。
  • 除专业电工人员外,严禁其他人员接触电控箱,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 在使用电气设备前,要经过相关人员确认;
  • 所有外接电箱,必须张贴负责人及联系电话,办理动能使用申请单;
  • 无关人员禁止进入其它施工区域,以免出现意外事故;进入自动工位需进行安全锁定,一人一锁,锁具张贴个人信息标识及厂家标志。

5.2、安全锁使用操作步骤

进入现场自动工位、等有能量区域前必须正确使用安全锁:

  1. 在切断能量之前,进行检查,确认不存在其他的危险,通知在该设备设施区域内所有受其影响的人员。确认要完成既定任务的作业区域、各项作业活动和作业所需的安全锁及锁具
  2. 关停设备设施,确保设备设施内的部件完全停止运行,关闭能源隔离开关并进行锁定
  3. 参照“标签、能量告示板”,确认所有的隔离装置已切断或分离,释放或阻断所有储存的能量
  4. 测试各种能量,验证设备设施处于零能量状态
  5. 开始在零能量区域内作业。
  6. 作业完成,卸除安全锁和锁具。最后一位卸锁人在开始执行启动程序之前应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并通知与设备相关人员作业已经完成。

安全锁和锁具:应配备作业所需要的安全锁和锁具,每把安全锁只能有一把钥匙。

  • 个人锁应为红色,安全锁标签内容:姓名、所属单位、联系电话(必须有移动电话全号(11位)。
  • 公用锁为黄色,安全锁标签内容:姓名、所属单位

6、特种设备及作业要求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特种设备,必须由取得相应操作证资格的相关人员操作,其他人员严禁使用。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在从事特种工作时需按特殊劳保用品要求穿戴好劳保用品。

常见特种作业人员类别:

  • 电工作业
  • 焊接与热切割作业
  • 高处作业
  • 电梯作业电梯修理
  • 起重机械作业起重机指挥
  • 起重机司机
  •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作业叉车司机

 

7、个人防护装备(PPE)的使用

  • 提供并确保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包括但不限于头盔、安全鞋、护目镜、耳塞、呼吸防护装置等,以防止受伤和职业病;
  • 根据工作环境和任务的不同,提供适当的PPE,并对其正确使用进行培训;
  • 定期检查和维护PPE的状态,及时更换损坏或失效的装备,确保其有效性。
  • 劳动防护用品需配备齐全且员工正确佩戴和使用。

8、动防护用品大致分类:

1)头部防护:安全帽(特种防护用品)应使用符合《安全帽》(GB2811-2007)标准要求的安全帽,不得使用损坏或超过有效期的安全帽,安全帽有效期一般为30个月。使用时要正确佩戴安全帽,下颊带必须扣在颌下并系牢,长发人员佩戴安全帽时应把长发放入帽内,不散落出来;不得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清洗,帽内不允许再佩戴其它帽子。

2)面部防护:头戴式电焊面罩、防酸有机类面罩(特种防护用品)

3)眼睛防护:防冲击眼镜(特种防护用品)。

4)呼吸道防护:防尘口罩、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特种防护用品)。

5)听力防护:防噪音耳塞、护耳罩等。

6)手部防护:绝缘手套、耐酸碱手套、耐高温手套、防割手套等。

7)脚部防护:绝缘靴、耐酸碱靴、防砸劳保鞋等(特种防护用品)。

8)身躯防护:安全带(特种防护用品),工作服(阻燃防护服、防酸防护服、防静电防护服属于特种防护用品)、

9)反光背心(背后丝网印刷本公司标识,背心颜色为荧光黄,有特殊要求(如防静电场所按照特殊作业场所劳保用品穿戴要求穿戴,可不穿戴反光背心)。

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可查阅特种防护用品目录,右侧带“LA”标志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需要粘贴在特种防护产品上

9、危化品运输、存储和使用(如涉及)

公司目前的业务范围不涉及这个领域,但员工应当知晓危化品的信息,以及管理规定。

  • 汽车厂结构粘接胶:
  • 个人防护:使用时佩戴防护手套、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挥发性成分。使用后洗手,避免污染其他区域。
  • 操作环境:确保操作区域通风良好,避免在封闭空间内操作,必要时使用局部排风装置。
  • 工具和设备:使用专用的涂胶工具,确保涂胶均匀、无溢漏,操作完毕后及时清洗工具。
  • 泄漏应急:

立即隔离:立即隔离泄漏区域,避免无关人员进入。

通风排气:加强通风,打开窗户和排气设备,减少胶体挥发物浓度。

个人防护:泄漏处理人员需佩戴防护手套、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

泄漏控制:使用吸收材料(如砂土、锯末等)吸附泄漏的SCA胶,避免扩散。

废物处置:将吸附材料及污染物放入专用的危险废物容器中,由专业废物处理公司进行处理。

  • 健康危害应急

皮肤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必要时就医。

眼睛接触: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保持眼睑翻开,立即就医。

吸入挥发物:立即移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顺畅,严重者就医。

误食:立即漱口,不要诱导呕吐,立即就医。

  • 惰性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
  • 个人防护:使用惰性气体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防护手套、护目镜等),避免直接接触气体。
  • 操作环境:确保操作区域通风良好,避免在封闭空间内操作。必要时使用局部排风装置。
  • 设备检查:在使用前检查气体钢瓶和连接设备的完好性,确保无泄漏。使用后关闭气瓶阀门,并进行压力释放操作。
  • 注意事项:避免高流速排放气体,以防止静电积聚和可能的危险。不得将气瓶暴露于高温或烈日下。
  • 泄漏应急

立即隔离:迅速隔离泄漏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通风排气:加强通风,使用排风设备排除泄漏气体。

个人防护:泄漏处理人员需佩戴防护手套、防护服、护目镜和呼吸保护装置。

泄漏控制:关闭泄漏钢瓶的阀门,并使用吸收材料或专用设备吸附泄漏的气体,避免扩散。

废物处置:将吸附材料及污染物放入专用的危险废物容器中,由专业废物处理公司进行处理。

  • 健康危害应急

吸入气体:立即移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顺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并立即就医。

皮肤接触:若皮肤因冷冻气体发生冻伤,需用温水(非热水)缓慢加温,并就医处理。

眼睛接触:若眼睛因冷冻气体受伤,需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就医。

10、安全标志和标识

  • 在工作场所设置必要的安全标志和标识,包括紧急出口标志、禁止标志、警告标志等,指导员工正确行为和注意安全;
  • 定期检查和更新安全标志和标识,确保其清晰可见,保持有效性。

11、工作场所人体工程学

  • 根据ISO 45001:2018标准的要求,持续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健康和安全风险;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巡检,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工作环境安全和舒适;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和合适的照明设施,改善工作条件,保护员工的健康。
  • 可调节的站立式/坐式办公桌与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专用座椅,并可根据个人身体结构进行个性化调节。

12、应急设施和设备

  • 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和设备,包括消防器材、急救设备、紧急通讯设备等,以应对突发事件;
  • 对应急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 组织定期的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响应能力。

13、安全教育和培训

  • 除了基本的入职培训外,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 针对特定岗位和工作环境,定制安全培训计划,加强员工对相关风险和预防措施的理解和掌握。

13.1、 职业健康监护

  • 提供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及早发现和预防职业病;
  • 保护员工的个人隐私,妥善保管职业健康监护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14、培训和沟通

14.1、培训计划制定

  • 根据员工的职责和工作环境,制定全面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计划,并确保其覆盖所有必要的主题;
  • 确定培训内容、方法和频率,包括但不限于新员工培训、定期培训、特定岗位培训和应急演练等;
  • 定期评估培训计划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14.2、培训实施与评估

  • 定期组织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活动,包括课堂培训、现场演示、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
  • 确保培训内容的清晰易懂,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并提供相关材料和资源以加强学习效果;
  • 进行培训后的评估,检查员工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培训计划。

14.3、沟通机制建立

  •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畅通无阻;
  • 提供多种沟通渠道,包括会议、公告栏、电子邮件、内部网站等,以满足不同员工的沟通需求;
  • 定期组织沟通会议和讨论,就职业健康与安全政策、目标、成果和改进计划进行沟通和交流。

14.4、安全文化建设

  • 培养积极的安全文化,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使员工将职业健康与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责任;
  • 鼓励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活动,提出改进建议,分享安全经验和教训;
  • 赞扬和奖励遵守安全规定和实践的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和文化氛围。

14.5、应急响应和危机沟通

  • 建立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指示;
  • 开展应急演练和模拟演练,提高员工对应急程序和措施的熟悉度和反应能力;
  • 定期评估应急响应计划的有效性,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改进应急沟通流程。
  • 以上是对培训和沟通部分的扩展,旨在确保员工充分了解职业健康与安全政策、程序和措施,并能够积极参与公司的安全管理活动。
  • 新员工提供入职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包括工作环境、危险品的识别和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等内容;
  • 定期组织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 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和安全隐患报告。

15、应急准备和响应

15.1、应急预案制定

15.1.1 、应急准备

  • 制定全面的应急预案,覆盖常见的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包括火灾、自然灾害、意外泄漏、化学品泄露、安全事故等;
  • 建立应急准备计划,确保所有必要的资源和设备随时可用,包括个人防护设备、急救设备、通讯工具和应急物资等;
  • 进行定期演练和模拟训练,使员工熟悉应急程序和应急设备的使用,确保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
  • 制定和更新紧急联络名单,确保所有应急联络人和相关方的联系方式准确且及时更新。

15.1.2、事件和事故管理

  • 确定应急组织结构和责任分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应急指挥系统;
  • 针对不同类型的紧急情况,制定详细的处置流程和行动方案,确保员工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 建立事件和事故报告机制,确保所有事件和事故得到及时报告、记录和调查;
  • 制定事故调查和分析程序,确定事故原因,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跟踪验证,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 建立应急响应后的恢复计划,确保在紧急事件后公司能够尽快恢复正常运营,并对事件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

15.1.3、防火

  • 制定和实施全面的防火计划,覆盖火灾预防、探测、应对和恢复的各个方面;
  • 确保所有工作场所配备适当的消防设备和设施,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火警探测器和紧急出口标识等;
  • 定期检查和维护消防设备和设施,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演练;
  • 制定并实施员工防火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防火意识和应对火灾的能力,包括火灾逃生演练和灭火器的使用培训;
  • 进行定期的防火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火灾隐患,并采取措施减少和控制火灾风险。

15.2、应急设施和设备

  • 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和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消防器材、急救箱、应急灯具、安全出口标识等;
  • 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设施和设备,确保其功能完好,随时可用于应对紧急情况;
  • 建立应急设备使用程序和操作指南,培训员工掌握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15.3、应急演练和培训

  •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各类紧急情况下的行动方案和处置过程,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
  • 组织应急培训课程,包括应急程序、逃生逃生技巧、急救知识等,提高员工的紧急情况应对能力;
  • 评估应急演练和培训的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措施。

15.4、应急通讯和信息管理

  • 建立应急通讯系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指示;
  • 确保应急通讯设备的备用电源和通讯网络,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电力中断或通讯中断;
  • 管理和维护应急通讯信息,包括联系人清单、应急联系方式、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等,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5.5、应急响应和恢复

  • 根据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组织应急响应工作,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事故损失;
  • 协调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共同应对紧急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事后总结和评估应急响应的效果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